天子圣哲的奥秘

2013/03/09科普#语言#音乐#历史#南北朝

南朝梁武帝问周舍:“何谓四声?”周舍答道:“天子圣哲是也。”

梁武帝之所以发问,究竟是学识浅薄,还是故意刁难;周舍答得含糊,究竟是难以阐述,还是有意溜须,都已无从考证,但周舍的回答却道破了天机——“天子圣哲”四个字恰好代表汉字读音的四个声调。

声调看似简单,要把细节弄清楚却不易。为了将汉字的读音标准化,隋代的《切韵》、唐代的《唐韵》和宋代的《广韵》等各种韵书,都试图系统地反映语音的规律,尽管出现了类似现代拼音和声调标注的雏形,却仍有其局限。英法两国学者创定了现代国际音标,适用于欧洲、非洲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,但还是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。

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现代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先驱——赵元任,他生于1892年,1914年获康奈尔大学理学士学位,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,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,1921年再入哈佛研习语音学,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、中文系教授,1925年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、物理学、中国音韵学、普通语言学、中国现代方言、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。他与梁启超、王国维、陈寅恪并被称为清华“四大导师”。

赵元任是位全才,更是语言天才,精通多国土语和中国方言,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被当地人误认为老乡。经过大量科学考察和研究,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“五度标记法”,发表于1930年的《语音教师》上。“五度标记法”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,已被国际多数学者采用,是语音体系的高度归纳。

语音的声调分为调值和调类两方面。调值由音高决定,正如音乐中的音阶,但前者是相对的,后者是绝对的。在音乐中,C调的1不管由谁演唱,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,音高都是一样的;调值则可能随人的年龄、情绪变化而波动,但并不影响语音的辨听。“五度标记法”将调值从低到高分为1~5五个等级:1度是低音,2度是半低音,3度是中音,4度是半高音,5度是高音。如果一个音又高又平,就是5度到5度,称为“高平调”,简称55。调类指声调的类别,例如所有调值为55的读音都归为一个调类。

“天子圣哲”代表的就是现代汉语语音的四个调类,根据古今调类演变的对应关系,重定名为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和去声。阴平发音高且平,叫高平调,调值由5度到5度,简称55;阳平由中音升到高音,叫中升调,调值由3度到5度,简称35;上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,叫降升调,调值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,简称214;去声由高音降到低音,叫全降调,调值由5度到1度,简称51。方言与标准汉语的调类一样,但调值有时略有差异,以阴平为例,客家话的调值为44,潮汕话的调值为33。

从此,语音系统也如其他众多领域一样进入标准化时代。但我们可能会发现,平常说话有时并不会完全遵照标准读音,这就是“变调”——音节连读的处理方式。许多汉方言都存在的“变调”现象,且有规律可循。多数变调集中在上声。上声和上声相连时,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,如买米、好酒、土改、检举、冷水等等;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,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(半上声),如上声加阴平:买姜、好书、写诗、语音,上声加阳平:买油、好房、两条、语言,上声加去声:买菜、好戏、写信、美味。

“一”和“不”的变调也很常见。“一”的本调是阴平,单读或在词句末时读本调,在去声前改读35阳平,如一寸、一夜、一个;在非去声前改读51去声,如加阴平:一斤、一天、一杯,加阳平:一元、一年、一条,加上声:一两、一晚、一本。“不”的本调是去声,单读或在词句末时读本调,在非去声前仍读本调,在去声前改读35阳平,如:不去、不累、不会。

南朝周舍对声调的笼统解释让梁武帝迷茫,也同样让后人迷茫,赵元任揭开了“天子圣哲”的真正奥秘,完成了前人未竟的事业,而语音标准的建立不仅使我们豁然开朗,更有利于文明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