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 (前1046年~前771年=275年)
2018/08/03历史#历史#周朝#制度#传统文化
商朝时,有姬姓周氏部落兴起,并在武丁时期成为商的封国,姬昌(后追谥为周文王)继位君主后势力日益壮大,为商王 帝辛(被周朝恶谥为“纣王”)所忌,姬昌死前遗嘱其子 姬发(后来的周武王)一定要灭掉商朝。前1046年,武王秉承父志出兵 牧野(今河南新乡)讨伐纣王,商军大败,纣王自焚于 鹿台,商朝亡,史称 牧野之战,也叫 武王克殷、 武王伐纣。后人将“鸣条之战”和“牧野之战”这两场以武力推翻前朝的事件,统称为 汤武革命。
武王建立周朝,定都 丰镐(又称“宗周”,今陕西西安)。丰镐位于沣水两岸,西岸为 丰京,是宗庙和园囿所在;东岸为 镐京,为周王居住理政的中心,所以称首都为镐京更为常见。因周朝后来迁都丰镐以东的 雒邑(又称“成周”,今河南洛阳),所以历史上称都城丰镐时期的周朝为“西周”。
周朝建立之初,便设立了严格的等级 分封制(即 封建制度)。天子作为天下共主,具有绝对权威分封诸侯;诸侯设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世袭罔替,其封地称“国”,对封国具统治权,对天子尽朝觐义务;各封国内又设卿、大夫、士(合称卿士),其封地称“邑”,对封邑同样具统治权,受命于诸侯。天子理论上是最大的诸侯,其直辖领地称为“王畿”,王畿之内也设卿士,但天子的卿士等级高于其他诸侯的卿士,视同侯、伯、子、男诸侯。王畿和封国大致相当于现在首都和省的关系。封建制度的本质是“封地建国”,其雏形早在原始部族联盟时就已产生,例如夏朝的十二个氏族部落,实际上也是十二个封国,周朝只是使之更加完善。
大体上,诸侯以封地为国名,以国名为氏,以“氏+谥号+爵位”称呼人名,即 胙土命氏 原则。如“齐桓公”为齐国公爵谥号桓,“晋昭侯”为晋国侯爵谥号昭,“赵襄子”为赵国子爵谥号襄;如果诸侯膨胀到无视天子独霸一方,就会取代爵位称“王”,如“齐威王”;如果没有谥号,则以“氏+爵位+名”称呼,如晋侯燮、晋侯缗;如果爵位和谥号都没有,则称呼“氏+名”;如果是平民,连氏都没有,就只能直呼其“名”了。若出现例外,有的可能是史书习惯的延续,有的则要视情况具体分析。
在明代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册封众神的 姜太公,现实中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军师,因辅佐周朝克殷有功,受封于齐地,成为齐国的首任君主,相传著有兵书《六韬》。姜太公恐怕是历史上称呼最多的人也许没有之一,其姜姓,吕氏,名尚,字子牙,封齐国,授侯爵,还是周文王的祖父 周太公 预言过要出现的圣人,所以他的称呼就有:太公望(周太公所期望的人)、太公、姜太公、吕太公、齐太公,姜尚、姜望、姜牙、姜子牙,吕尚、吕望、吕牙、吕子牙,加上爵位可以称齐侯,总之各种排列组合。尽管中国古代的人名比较特别,但像太公这样奇葩的还是少见。
武王死后,四弟 周公旦 称摄政王,代年幼的 成王 治理天下,但周公还有个哥哥 管叔鲜,按照当时 兄终弟及 的传位制度,理当管叔摄政,于是管叔不服,联合另外两个弟弟 蔡叔度、霍叔处 和纣王之子 武庚 等人发动叛乱,史称 “三监之乱”(“三监”指三个诸侯国),或 “管蔡之乱”、 “武庚之乱”。周公兴师平叛,斩杀武庚、管叔,流放蔡叔,废霍叔为庶人,并向东将势力开拓至东海。 周公东征 扫灭了殷商残部与周朝宗室的反抗武力,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顺便解释一下武王这几位看起来不像兄弟的兄弟的名字。首先他们同源共祖,和武王一样都姓姬。周公旦,封国为“周”,故周氏,名旦;依此类推,管叔鲜,管氏名鲜,是管国的君主;蔡叔度,蔡氏名度,是蔡国国君;霍叔处,霍氏名处,霍国国君。其次,古人喜欢用伯/孟、仲、叔、季表示排行,儿子多的话,除老大用“伯”、老幺用“季”以外,其余都用“叔”,武王和周公比较牛逼,用了尊称。再有,大家都是封国的君主,根据上下文可把“名”省略,称呼周公、管叔、蔡叔、霍叔,简约而不失高贵。
周公曾提出“敬德保民”,创建 礼乐制度,其思想为儒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,因而备受孔子推崇,被儒家尊为圣人,汉代儒家更是将周公、孔子并称 “周孔”。礼乐制度 和 封建制度、宗法制度 一起,构成整个古代中国的社会规范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此外,周公也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称号——梦神,据说因为孔子梦见过他,就被后人和梦联系在一起,用来比喻睡觉打瞌睡,后来又莫名其妙盛传起 “周公解梦”,其实和周公本人并无瓜葛。
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,成王和儿子 康王 统治期间,百姓和睦,社会安定,被誉为 “成康之治”。康王死后,国家由盛转衰,到 厉王 时期战乱连年,政治尤为黑暗。厉王听信佞臣 荣夷公 谗言,实行“专利”政策(类似垄断),并压制言论自由,凡有怨愤者一律诛杀,以致熟人在路上遇见都不敢打招呼,只能用眼神示意(“道路以目” 的典故)。大臣 召穆公 劝戒说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。厉王不以为然,一意孤行。
前841年,厉王的暴政终成大祸。都城四郊的百姓以棍棒、农具为武器集结冲向王宫,厉王调兵镇压却无人听令,被迫出逃,是为 “国人暴动”。厉王跑了以后,由大臣 周定公 和召穆公代理执政十四年,史称 “周召共和” 或 “共和行政”。自“周召共和”开始,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不间断的纪年,公元前841年也被称为 “共和元年”,在此之前,历史事件和君王在位的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。
前828年,厉王死,宣王 继位,任用召穆公、周定公、尹吉甫 等能臣励精图治,使衰落的周王朝得以短暂的复兴,史称 “宣王中兴”。
史学家对历代君王的执政状况有不同的归纳术语,常用的比如“之治”、“中兴”、“盛世”,三者都属于较为繁盛的时代。“之治” 通常出现在王朝初期,指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,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有了较大的发展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;“中兴” 表示在经历一个明显的衰落或混乱阶段之后,通过有效调整使王朝重振雄风,但根本问题没得到解决无法更上层楼;“盛世” 则指社会发展达到顶峰,国家强盛之极并且持续了较长时间。
宣王死后,幽王 继位。与他爷爷厉王相比,幽王的名号听起来似乎还算温和,其实只是昏庸的类型不同。幽王喜欢上一位高冷美女 褒姒,为博美人一笑,不仅使出史上最牛撩妹手段 “烽火戏诸侯”,还废了正室 申后、太子 姬宜臼(与正室的儿子),改立褒姒为后、姬伯服 为太子(与褒姒的儿子)。姬宜臼吓得赶紧逃奔了申国,幽王又出兵伐申。于是,申侯——申国的侯爵、也是申后的爹,怒了,联合缯国、西戎与犬戎等部落反攻。前771年,犬戎攻陷镐京,杀幽王与伯服,西周灭亡,史称 “犬戎之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