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 (前770年~前403年=367年)
2018/08/05历史#历史#周朝#典故#战争
中国历史上以前没有、以后也应该不会有比春秋更乱的乱世了,堪称国土大爆炸、思想大爆炸、物质大爆炸的时代。据史书记载,春秋242年间,中国大地上眼花缭乱的诸侯国一度多达140余个,发生战事480余次,会盟450余次,52个诸侯国被灭,36名君主被弑。在此期间,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相继称霸,史称 “春秋五霸”,春秋的历史,就是霸主们辉煌人生的写照。
在另一版本的五霸中,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取代了宋襄公、秦穆公,此四人均有称霸的潜质但略有争议,可合并为春秋七霸。
郑庄公
故事从“春秋小霸” 郑庄公 开始。郑国乃周室宗亲,封邑毗邻王畿,从第一代君主 郑桓公 开始,到 郑武公、郑庄公三代都在朝中任职,常借天子之名行兼并之实,连周王也不放在眼里。周平王极为不满,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国,反遭郑庄公责问,平王不敢得罪他,极力澄清。前720年,平王居然提出交换质子(以儿子为人质送到对方领地居住)以示诚意,史称 “周郑交质”,该事件表明周天子的地位大为降低。
平王死后,继位的 周桓王 准备委任 虢公忌父 执政,彻底取代郑庄公,双方再次交恶。前707年,因郑庄公各种不尊王室的积怨,周桓王终于忍无可忍,率陈、蔡、卫等国联军讨伐郑国,双方交战于 𦈡葛(今河南长葛),史称 “𦈡葛之战”,岂料联军大败,桓王自己还负了伤。堂堂天子,竟与下属干仗,竟然还打输了,所谓天下共主,至此徒有虚名。
打败桓王后,庄公威震天下,成为春秋初期事实上的霸主。然而后世评价霸主资格通常以齐桓公所定“尊王攘夷”为标准,郑庄公属于典型的藐视天子、以下犯上,所以无缘名誉上的霸主席位。庄公死后,郑国陷入内乱,沦为和卫、宋、陈、蔡一样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,直至战国时代被韩国灭亡。
齐桓公
无论“春秋五霸”有多少种版本,齐桓公 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之首。齐国始封于姜子牙辅佐周王克殷有功,在诸侯中地位崇高,“三监之乱”后更获征伐之权,成为大国。齐桓公即位后,任用千古名相 管仲 实施变法,国力强大到九次召集诸侯会盟,史称 “九合诸侯”。
会盟相当于建立军事联盟组织的会议,会议主题或制定章程盟约,或商讨制裁别国。这种会议不是谁说开就能开的,需要国家实力作为保证。
前651年,齐桓公召集鲁、宋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国在 葵丘(今河南民权)会盟,提出“尊周室,攘夷狄,禁篡弑,抑兼并”的重要思想,要求诸侯言归于好,尊重周王,抗击蛮夷,禁止篡位弑主,不许吞并他国,史称 “葵丘之会”。周天子还派人带着礼物来旁听,表示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。齐桓公九合诸侯,于葵丘之会一匡天下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“尊王攘夷” 也成为后来霸主们共同遵守的规约,至少表面上是。
“霸主”一词听起来多少有些刺耳,其实并没有蛮横无理、仗势欺人的贬义,只是“盟主”、“领袖”、“大哥”的另一种称呼而已。
前663年,齐桓公为救燕国伐山戎;前661年,救邢国伐狄,扶立卫国君主 卫文公。前659年,妹妹 哀姜 与鲁国公子 庆父 私通,想立庆父为君,而鲁人立 僖公,齐桓公遂召回哀姜,将其杀死,安定鲁国政治。庆父给鲁国制造了连年内乱,故有 “庆父不死,鲁难未已” 之说。前658年,齐桓公救卫文公再次伐狄;前656年,齐桓公率领八个诸侯国联军,陈兵自称“蛮夷”的楚国边境,迫使楚国向周王进贡,并签订 “召陵之盟”。
作为大哥,齐桓公恪守葵丘会盟的约定,对外征讨异族,对内尊奉天子,督促各国履行义务,维护他国利益,可谓尽职尽责。因此,他的霸业不仅时间最早,而且成就最大,延续时间最长,成为后世标杆。
宋襄公
商纣王有个 庶兄 叫 微子,殷商亡国之际多次亲谏纣王都不受待见,便远离纣王逃到了 微。武王克殷时,微子 肉袒面缚,顺降投诚,得释复位。周公东征平叛“三监之乱”后,杀了纣王之子武庚,几乎灭了殷商残部,独剩微子。周成王 按照 “二王三恪” 的礼制,封微子于宋地,建立宋国,以示不绝殷商香火。微子为政贤能,受民爱戴。
“二王三恪”是新兴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,赠予封邑,祭祀宗庙的一种古代政治礼制,以显示本朝继承前朝具有正统地位。封前二代后裔为“二王”,封前三代后裔为“三恪”。
前650年,宋襄公 即位,以庶兄 目夷(又称 司马子鱼)为相,行 东宫图治,国力有所增强。前643年,齐桓公病逝,齐国五公子夺位,内乱不止,公子昭 逃至宋国求援。次年,宋襄公率领卫、曹、邾等国攻打齐国,与齐人里应外合将公子昭拥立为 齐孝公。宋襄公因此小有名气。
南方有自称蛮夷、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兴起,在消灭几个北方小国后矛头直指中原。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,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会盟诸侯,意在成就霸业,但因实力和威望不足未能如愿。前638年,宋楚两军交战于 泓水,当时楚军强大,司马子鱼劝襄公趁敌方渡河时截杀之,襄公却以此举不够仁义而拒绝;楚军上岸后,子鱼又劝襄公趁他们阵列混乱时袭杀之,襄公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厚道,非要等到对方一切准备就绪才发动攻击,结果宋军惨败,是为 “泓水之战”。此后数年间,楚国的势力一度扩张到黄河以北,直至晋国崛起才被遏制,而宋国再没能在历史舞台发挥重要作用。
宋襄公作为有争议的五霸之一,除了帮助齐公子昭复国以外,确实没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业,他在“泓水之战”中不趁人之危的仁义道德,反被后世讥笑为迂腐。
晋文公
周成王在位时,封弟弟 叔虞 于唐,唐叔虞的儿子 燮 继位后改国号为晋。晋国最初定都于 唐(今山西翼城西);晋献公 迁都于 绛(今翼城东南),别都 曲沃(今山西闻喜);晋景公时又迁都 新田(也称“新绛”,今山西侯马)。春秋之初,晋国发生了两起大规模宗室内斗。
前745年,晋昭侯 把曲沃封给叔叔 成师(即 曲沃桓叔),但曲沃的规模比首都翼城还大,大夫 师服 指出这不合礼制,恐遗后患,不料一语成谶。前739年,大臣 潘父 弑昭侯,桓叔趁机入翼城自立为君,招致晋国民众群起抵抗而退回曲沃,民众立昭侯之子 平 为君(即 晋孝侯),并诛杀了叛党潘父。此后数十年,两城之斗公开化,曲沃势力不断地向翼城发起挑战。曲沃庄伯 继位弑孝侯,民众立 鄂侯;曲沃武公 继位弑 哀侯,民众又立 小子侯。前679年,曲沃武公攻克晋都。次年,周釐王 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,是为 晋武公。这起历时近70年的内乱,称为 “曲沃克晋”。曲沃以小宗篡夺大宗,还获天子册封,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,成为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初始。
晋武公死后,桓、庄两族(曲沃桓叔、曲沃庄伯的后代)日渐壮大,继位的 晋献公 恐“曲沃克晋”历史重演,借机斩杀了两氏族多数公子,残存者逃往虢国,从此晋国内再无较大势力公族。
晋献公有三个儿子:申生、重耳 和 夷吾,后来宠妃 骊姬 又生了个儿子 奚齐,骊姬想废嫡立庶。前656年,骊姬与宠优(即演员)优施 通奸,并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,重耳和夷吾被迫逃离都城,退居 蒲、屈 二地,亲爹晋献公以为其谋逆一路追杀但未能攻克。同年,献公 假道伐虢,灭了邻邦虞国和西虢国。前651年,献公逝世,奚齐即位,被晋将 里克 砍死,国相 荀息 又立奚齐的弟弟 卓子,里克又杀了卓子和骊姬,荀息深感有负献公,悬梁自尽。里克派人接重耳回国,重耳不敢回,便接夷吾继位,是为 晋惠公,晋惠公跟他爹一样,继续追杀哥哥重耳,重耳只好继续逃亡,一路逃经狄、卫、齐、曹、宋、郑、楚、秦各国,一逃就是19年。晋国此间混乱史称 “骊姬之乱”。
重耳逃到楚国时,楚成王 问,将来打算如何报答楚国,重耳说,若他日战场相见,愿主动 退避三舍(九十里)。到秦国时,不仅受到 秦穆公 的热情接待,还迎娶了穆公亲生女儿 怀嬴。前636年,重耳在穆公的护送下回晋国继位,是为 晋文公。重耳与怀嬴的政治联姻,被后世称为 “秦晋之好”。前633年,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。次年初,晋文公率兵救宋与楚交战,并言而有信退避三舍,最终在 城濮之战 大败楚军。同年夏,晋文公主持 践土之盟,成为中原霸主。
秦穆公
周孝王 时期,有个叫 非子 的人善养马,获封秦邑为 附庸(封地未满五十里),始建秦国。东周初,秦襄公 被周平王封为秦伯,又赐封岐山以西之地,秦正式成为诸侯国。秦穆公时代致力于开拓 西戎(今陕甘宁一带),同时也积极逐鹿中原。
前630年,秦穆公和老相好晋文公准备联合攻打郑国,却因郑国大夫 烛之武 一席话,秦穆公不仅撤了兵,居然还派兵协防郑国,最后晋国也只好退兵,郑国得以保全。 烛之武退秦师 后,“秦晋之好”开始出现裂痕。晋文公死后,秦晋联盟彻底瓦解,秦穆公谋求向东发展,与晋先后发生 殽山之战、 彭衙之战,屡战屡败,精锐尽失,始终未能撼动晋在中原的地位,转而向西吞并戎狄部族,宽地千里,独霸西戎。由于秦始终无力挺进中原,只做了西戎霸主,所以一些版本的春秋五霸中,秦穆公未能上榜。
楚庄王
周文王曾拜一个叫 鬻熊 的人为师,鬻熊的曾孙 熊绎 因此被周成王封为子爵楚君,经常向周王室进献桃木弓、枣木弓什么的。西周王朝历来歧视南方,视楚国为“南蛮”,加上楚国爵位低下,在一次诸侯大会上,熊绎未受应有的礼遇,和狄夷鲜卑一起被派去会场安放香草、看守火炬。熊绎羞愤难当,回国之后带领民众开始了 筚路蓝缕 的创业之路,并一路南征消灭了古麋、卢、罗、百苗等诸多侯国,成为江汉一带的霸主。周王朝不把他当诸侯,他对周王朝也很是轻慢,甚至不再进贡。
楚庄王 即位之初,日夜寻欢,荒于政事,大臣 伍举 冒死进谏:“楚国有一大鸟,栖息三年,不飞不鸣,不知是啥鸟?”楚庄王神回复道: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后经大夫 苏从 再次死谏,庄王终于奋起图治,启用伍举、苏从、孙叔敖 改革军政,平息暴乱,兴修水利,势力一度北达黄河、南至云南。在攻克陆浑戎后,竟陈兵周郊,向 周定王 的使者询问象征国家权力的传国宝器——九鼎,意在灭周自立,此即 “问鼎” 一词的来历。前597年,楚国于 邲之战 大胜晋国,中原各国除晋、齐、鲁以外,尽尊楚庄王为霸主。
然而邲之战并未灭亡晋国,两国势均力敌,战事不断,引起中小国家的不满。前579年,宋国派大夫 华元 发起 弭兵会盟(即停战会议),以促成楚晋两国和平相处,是为 “华元弭兵”。但两国仇隙深重,仅靠一纸合约难以化解,前576年和前557年,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: 鄢陵之战 和 湛阪之战,虽皆以晋国获胜告终,但未能伤及楚国元气,许多中原小国颇受牵累。前546年,宋国派大夫 向戌 再次出面斡旋,邀请楚晋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,史称 “向戌弭兵”。此后两国握手言和,共霸天下。
楚国传位至 楚平王 时,有大臣 伍奢 为太子太傅,费无忌 为太子少傅。费无忌枉为人师,先是教唆平王抢了 太子建 的妻子,又把太子建调去守城,并诬陷其谋反,最后挑唆平王杀了支持太子建的伍奢、伍尚 父子。殊不知,此举让楚平王死后都不得安宁,因为伍奢还有另外一个儿子 伍员,也叫 伍子胥。
伍子胥和太子建一家逃到郑国,太子建受人鼓动,不顾伍子胥的规劝,竟发动政变想推翻 郑定公 自立为君,最终阴谋败露被杀死,伍子胥又辗转逃至吴国。
吴王阖闾
春秋接近尾声时,中原再没发生大规模战事,地处江浙的吴、越两国悄然兴起。吴、越原是楚国附庸,楚晋争霸时,楚国曾派大臣 巫臣 出使吴国,刻意扶植吴国势力,致使吴国不断壮大,并与中原诸国交通,自称为王。
伍子胥投奔吴国后,受吴王 阖闾 重用,并发掘出伟大的军事家 孙武。前506年,伍子胥、孙武统兵伐楚,破楚都,掘平王墓,鞭尸 三百,以解杀父兄之恨。就在强楚几近灭国时,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后方,楚臣 申包胥 又借得秦军救援,迫使吴军撤兵,楚得以复国。前496年,吴军南进伐越,被越王 勾践 打败,阖闾伤重身亡。前494年,吴王 夫差 为父报仇兴兵伐越,击败越军。勾践求和,派 范蠡 携美女 西施 进献吴王,并亲自为吴王牵马。吴王心一软接受了求和,遂挥师北上,大败齐军,成为小霸。
吴王夫差称霸之后日益专横。前484年,伍子胥被赐死(一说投钱塘江自尽),孙武也不再为吴国谋力,隐居 姑苏 修成巨著《孙子兵法》,被后世尊为 “兵圣”,前470年逝世。
越王勾践
越王勾践战败后,被押至吴国伺候吴王,忍辱负重三年之后,吴王夫差消除戒心将其遣送回国。回国后,勾践重用范蠡和 文种,卧薪尝胆,休养生息,国力复强。
前482年,勾践趁夫差北上黄池争霸,攻入吴都姑苏,杀吴太子,夫差求和。前473年,越军围困吴都三年后破城,夫差困于姑苏山上,求降不得羞愤自杀,吴国灭亡。次年,越王挥师北上,与齐晋两国 徐州会盟(今山东滕县南),成为最后一个霸主。
吴国被灭后,文种、范蠡二人功高震主,范蠡劝文种隐退,文种不听,于是自己带着美女西施悄然离去,避世太湖,逍遥余生。范蠡不忍文种遭毒手,又给他发去一封信,信中说: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子何不去?”文种从此称病不朝,但为时已晚,还是被越王赐死。
范蠡退隐后,垦荒耕作,兼营商业,仅数年间就积累了万贯家产。范蠡的才干深受齐王赏识,被拜为齐国国相,三年后再次急流勇退,向齐王归还了相印,散尽家财,迁居至 陶(今山东定陶)。没过几年,经商积资又成巨富,自号 陶朱公,当地百姓皆尊陶朱公为 “财神”,乃中国商人之鼻祖。
三家分晋
自“曲沃克晋”、“骊姬之乱”后,晋国不再立公子、公孙为贵族,史称 “晋无公族”,公族屏障的缺乏,为异姓卿大夫作乱提供了便利。春秋中期以后,晋国国政被十余家卿大夫控制,经过激烈兼并,到春秋晚期剩下赵、魏、韩、范、智、中行氏六家,称为 “晋国六卿”。春秋末,范氏、中行氏被灭,晋国仅剩智、赵、韩、魏四族,以智氏为最强。
前455年,智氏出兵攻打赵氏,并胁迫韩、魏两家出兵合围,赵襄子 被困晋阳两年。危急中,赵襄子派家臣 张孟谈 说服韩、魏两家倒戈,灭智氏,瓜分智地,是为 “晋阳之战”。前403年,周威烈王 册封 赵烈侯、魏文侯、韩景侯 为诸侯,史称 “三家分晋”,此即《资治通鉴》中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