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吃饭结帐谈友谊深浅

2009/11/08杂谈#社会#生活#人性

酒足饭饱之后,抢着结账的那些人,无论其动机是否单纯、其过程是否坚决、其目的是否达成,都不存在真正的友谊。就饭后结账这件事来说,在真友谊的情况下,大约有三种情形。

第一种,谁先吃完谁结账,其他人继续吃,有的甚至连头都懒得抬一下。他们之间大有“不分彼此”、“你的就是我的,我的就是你的”的架势。除生命以外,利益是最能考验人性的,能淡薄钱财到这种地步,无论数量多少,已实属不易。

第二种,好几个人准备付账,当中有人淡淡地说了一句“我来吧”,其他人随即作罢。他们之间不是“分彼此”,而是因为没碰到第一种情形,最后也能简单、随意、迅速确定付账人,足以说明他们不拘小节、非同寻常的关系。

第三种,在吃饭之前就已确定谁付账,且确定的过程比较漫长,也比较复杂。早在准备吃饭的路上、家中或电话里,与餐者之间先有一番颇为激烈的商榷,商榷的内容不是谁要抢着付,恰恰是谁都不想付,而且各有各的理由,最后非逼着某个人实在理屈词穷为止。

“晚上该你了哈,我中午刚付过。”“怎么就该我啊,下午雪糕我买的。”“那我还买了樱桃呢!”“那是你自己想吃,我又没叫你买。”“可你吃了啊。”“废话,你买了我能不吃嘛!”“你吃了晚上就该你啊!”“昨天打桌球的钱可是我出的。”“那是和前天桌球抵消的。”“都他妈扯前天去了。我下午帮你订会议室了吧?”“我还带你去看婷婷呢?”“妈的,看一眼就值一顿饭啊”……

如此耐心、反复、充分沟通之后,迟早有一方会败下阵来,于是确定为付账人。如果与餐者不止两个人,形成三足鼎立,或四方割据的局面,则复杂程度呈指数增长,可能各自为政,也可能合纵连横,并且盟友通常不稳定,视论点、论据状况随时会发生重组。一般半小时的一顿饭,要先花两小时讨论。

说了这么大堆废话,其实只是通过友谊的外在表现聊作谈资而已,真正友谊的形成,往往依赖于几个条件:一是 坦诚相待。诚信不仅是友谊的根本,也是诸多关系得以巩固的前提,只不过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,坦诚的范围有大有小,坦诚的程度有浅有深。二是 趣味相投。没有足够多的相同的兴趣爱好,很难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,共同兴趣越多,意味着接触、相处的时间会更长,迸发的激情会更大,产生的笑料会更多,建立的感情会更深。三是 得失相让。每个人的特质不尽相同,生活的琐事层出不穷,不因个人的性格、背景、财富、才能而得理不饶人,学会适当的妥协谦让,使各方力量趋于均衡,友谊也就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