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公与胡公

2009/11/12杂谈#历史#清朝#人物#偶像

说来也巧,我欣赏的两位古人颇有渊源:他们都是安徽人氏,都是晚清人士,都生于1823年;他们一个为官,权倾朝野;一个从商,富可敌国;更巧的是,他们针锋相对,水火不容。他们一个叫李鸿章,一个叫胡雪岩。

李鸿章,号少荃,谥文忠。之所以欣赏李公,原因有二:一是打破世俗、迎接变革的开放精神。与清朝其他多数官员不同,他对国外的科学技术、经济活动、社会制度均有极大兴趣,这种兴趣促使他主持的洋务派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,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(地脉),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……他深刻地认识到开阔视野、师夷制夷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,是一个在国内无法公开支持全面改革、在国外却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士大夫。二是不避劳苦、不畏流言的入世态度。梁启超的《李鸿章传》如是评价,美国人也如是评价:以文人来说,他是卓越的;以军人来说,他在重要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;以从政来说,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;以外交家来说,他是外交史上的泰斗。提起李鸿章,很多人会想起他的恩师曾国藩,并认为曾文正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今第一完人,但我以为曾公人格过于中庸、个性更为懦弱,且时常流露出避世的情怀,而李文忠公则“非敢爱身,惟虞辱命”、“一息尚存,万程当赴”,此种气概不敢说是世人楷模,至少是我个人的榜样。此外,李公诙谐、大度的个人魅力,也使他的血肉之躯更加丰满。

怎奈,李公生逢内忧外患之清朝末期,遭遇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”,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,大清国让他承担了人情所最难堪之事,也让他背负了千古的骂名。然而,甲午战事的胜败,其实早在开战之前就已决定,根本原因不在李鸿章,而是闭关锁国、腐败堕落的清朝政府。李鸿章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外交事业,在伊藤博文眼中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争短长的人,美国总统格兰特更是称他为当时世界四大伟人之首(其他三人为英国首相本杰明,法国总理甘必大,德国首相俾斯麦)。在那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,李鸿章在古稀之年“以一人敌一国”,竭力将中华民族的灾难缓解到最低限度,不可谓不鞠躬尽瘁。

胡雪岩,字雪岩,名光墉。之所以欣赏胡公,原因有四:一是以诚为本。胡公一生视诚信为第二性命,胡庆余堂这家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法宝,就是“戒欺”和“真不二价”,胡庆余堂文化之精华,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深入人心,成为现代商业的立业之本。二是用人所长。胡雪岩的成功,很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善于避人之短、用人之长而不求完人。清人顾嗣协有诗曰:“骏马能历险,犁田不如牛。坚车能载重,渡河不如舟。”道出了个中真谛:一个人最大的本事,莫过于用人的本事。三是洞悉人性。胡公对人性的深刻理解,使他能够笼络各式人马、各色人心,加上出色的社交手腕,让他在商场、官场和三教九流中左右逢源,按现在的话讲,情商非常的高。四是豁达大度。既是商人,自然将利益放在首位,但若是斤斤计较惜财如命,胡公也不可能达到巨富的地步。为了维护国计民生,同时也为维持更加长期稳定的商业地位,他为人大度,不计个怨,常常仗义疏财,信奉“道义摆中间,利益放两旁”的准则。无论从商入仕,胡公的成功之道都可奉为处世之方。

可惜,胡公的事业过分依赖官场的庇护,过多介入朝廷的纷争,导致最终走向没落。胡雪岩后期以左宗棠为政治靠山,而李鸿章在诸多战事问题上与左宗棠意见相左,左对李的打击引起李派的强烈不满,导致了李鸿章的反击。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得力助手,便充当了左李冲突的牺牲品。在李鸿章“倒左必先倒胡”的战略方针下,在李的幕府——号称中国近代商业之鼻祖的盛宣怀的强攻之下,也在胡本身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弊病困扰之下,一代红顶巨商灰飞烟灭。

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,后世对胡雪岩一生的是非功过同样褒贬不一,并且他们又是死敌。欣赏这样矛盾的二人,看似荒诞其实也合乎情理,善恶忠奸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,尤其在政权变迁之大势来临、民族消长之暗潮涌动的晚清历史时期,互为掣肘的矛盾双方往往只是政见不同而已,并不能抹杀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品格和精神。退一万步讲,即便奸臣佞相、水寇山贼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,更何况两位显赫一时的大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