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方言速成指南
2010/08/18杂谈#北京#语言
学习新语言不是件容易的事,学习作为普通话基础的北京方言也不例外。老北京方言包含许多怪异且混乱的土音,让人摸不着头脑,例如“忒(tui/tei)热了”、“论(lin)起来”、“把玻璃cei了”、“塑(suo)料”,也有许多独特却生动的词汇,如 “撒鸭子”、“大概其”、“黑不溜秋”、“好不应儿”、“绿不英儿”、“苦不阴儿”等。北京方言的发音规则和词汇浩如烟海,绝不是短期所能掌握。
既称“速成”,自然有速成的方法,那就是抛开词汇,只抓关键,以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目的。经过多年北京生活的观察研究,现总结以下几点学习北京方言的核心,只要在日常对话中反复揣摩操练,定能有所斩获。
第一,儿化。众所周知这是北京方言的一个极大特点,有些南方人(没有歧视,我也是南方人)连“儿子”都能读成“蛾子”,基本就可以不用往下看了——这已然不是能不能学好某种话的问题。还有些人不好意思发“儿化音”,觉得别扭、难为情,这需要锻炼勇气。可以锻炼“儿化”的词很多,比如“玩意儿”、“媳妇儿”、“当官儿”、“挣钱儿”……当然,并非所有词语都可以“儿化”,不恰当的“儿化”反而会闹出笑话,但若要“速成”,就甭管这许多了,能“儿”的都给 “儿”上,日后再慢慢分析体会。
第二,卷舌。卷舌音是普通话也是北京方言所必需的,这点对南方人来说却尤为致命,南方方言中多数没有卷舌音,以致人类卷舌的功能都已退化,连普通话都不会用卷舌了。如果你到餐馆对服务员说“来个红骚漏”,那么也就此打住吧。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这算不上困难,只需在该卷舌时卷舌就行,不要像东北人一样该卷的时候不卷,不该卷的时候瞎卷(没有歧视,东北话全国人民都喜欢)。
第三,漏音。北京人说话极其懒散,懒得把音发全,懒得让你听明白。例如“出乱子”说成“chu lan zi”,把u漏了;“跟前儿”说成“gen qia er”,把n漏了;“娘们儿”说成“nia men er”,也把n漏了,等等,都是漏音的体现。最经典的是国骂“你妈的”念成“ni a de”(把m漏了),导致后来逐渐演变成稍显文明的“你丫的”。所以要学好北京方言,必须得先学会偷懒,为体现你的本土身份,以后进餐馆可以说“来个红凹肉”。
第四,漏字。北京人说话不仅漏音,甚至懒到连音带字一起漏。一句话本来十个字,趁你不注意只说了五六个就算说完了,你要是没听懂,他还是重复那五六个字,你再不懂,他懒得说了。公交车售票员报站的时候,三个字或以上的站名通常都会漏走一字两音的,不仅容易混淆,而且不容易引起乘客注意,而且多问几遍的结果还是一样,能把外地人气死。比如“看丹桥到了”说成“看安桥到了“或”看桥到了”。因此,尽你所能,大胆地偷懒吧,天子脚下的贵族们总是慵懒的。
除此以外,重音、长音也是北京方言的特点,由于不便描述,只能自行揣摩了,可参考电视上慈禧的发音。以上几点操练娴熟后,若最终能产生一种没吃东西胜似吃东西说话的效果,八成就可以出师了。